自己的巅峰期,他们二人也是无厘头喜剧和功夫喜剧的代表,于是扛起了贺岁片的大旗。
像《赌圣》、《逃学威龙》、《家有喜事》、《城市猎人》、《玻璃樽》,这些都是贺岁片的代表作,并且也都是当时香江市场票房最好的电影。
在两位传奇的带领下,贺岁档终于形成,贺岁片拥有了自己的专属档期。
而很快,这个档期也传入了内地,影响了华夏电影市场。
在最初,程龙的《红番区》对华夏电影市场的冲击力极强,它不仅是1995年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同时9500万元的票房成绩比第二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5000万元高出近一倍。
商业片第一次在华夏市场“拷问”了文艺片。
但很快内地的电影人就意识到了贺岁片和贺岁档是一个值得争取的新天地,而且内地需要有电影人站出来做出与港片喜剧一样优秀的贺岁档电影。
这个时候接过大旗的人,是冯大炮。
1997年,冯大炮的《甲方乙方》成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开创了内地贺岁档的先河。
这部影片用仅600万元的预算,斩获了3600万元的票房,堪称商业喜剧的巅峰。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冯氏喜剧”逐渐深入人心。
由于香江传入的概念,内地观众也将贺岁档视为一个喜剧片的专属档期,它轻松的观看氛围以及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可以让所有人投入其中。
而明星们饰演喜剧以及在片尾和观众拜年的彩蛋,更为它增加了浓厚的春节气息。
冯大炮更是善加利用了观众的心理,将自己的电影拍成平民喜剧,反映小人物的生活特征。
从结果上看,冯大炮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1999年代2001年,他执导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三部贺岁片相继成为年度国产片票房冠军,冯氏幽默与春节氛围相得益彰。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在春节看贺岁喜剧的习惯还能持续很多年,另一个大师站出来打破了平衡,让喜剧不再成为春节唯一的“色彩”,他就是国师。
2002年底,《英雄》横空出世,成为未来春节档电影选择类型的重要转折点。
那年的电影市场正在迎来巨大的变革,由于加入to,国家已经允许私营企业参与电影投资,大笔资金涌入电影市场,让商业大片开始慢慢成为主流。
而《英雄》就是第一批华夏商业大片里的代表。
它的成本高达3000万美元,而它的票房也创造历史的拿下了2.5亿元,不仅是年度票房冠军,更是华夏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
另一方面,尽管《英雄》是2003年元旦前夕上映,但它的热度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春节结束。
它打破了春节期间贺岁喜剧一家独大的格局,不仅将春节可以看得电影题材延伸到了动作和武侠,更是将向来低成本的贺岁片推向了商业大片的制作模式。
从那以后,贺岁片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元的类型片,从题材和风格上都开始发生转变。
不管是周星驰的《功夫》,还是国师后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它们都是以动作片为核心打造。而且在档期选择上也都是从元旦前夕到春节结束,维持一个多月的热度。
而这被扩宽的档期,慢慢带来了春节档的定型。
贺岁档之所以会演变成为元旦前到春节后,和最初华夏观众的观影习惯有关。
多年以来,元旦后到春节之间其实一直是一个电影院冷清的时期,毕竟所有人都忙着过年。
而贺岁档的“拜年”形式讨喜,有节日氛围,才开辟了这个市场。
但是电影拜年也始终是春节前,春节开始后国人都忙着自己拜年,很难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