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捐输之法,纳入正例。”
“虽可增加国库银子,然捐输银子来至于商贾百业,果然征收,则有可能引起那些商贾抬高市价,以为收回捐输损失银子。”
“期时,庶民艰难。”
内阁首席军机大臣李衡山闻此,拱手一礼。
“衡山之意,捐输不可纳入正例?”
德正帝双眸微眯。
“非如此!”
“恒王文书的确有理,臣之意……捐输之法可纳入正例,然一岁捐输不可太多。”
“大楚一十八省,外加南直隶、北直隶!”
“一共二十个区域!”
“臣之意,大体一岁所得捐输两百万两银子如何?”
“均摊二十个区域,一个区域一岁十万两银子!”
“其中,一十八省中,有些省富裕,有些省贫瘠,也可给予酌情分别增减。”
“两百万两银子,拿江苏、浙江为例,它们两省可以各分摊十五万两左右。”
“十五万两的捐输银子,于那些数量繁多的商贾而言,每一家均摊不为多了。”
“若然有愿意多捐输的,也可如恒王殿下文书之意,给于虚职尊之。”
“如此,商贾之身不觉压力,于市价也无影响。”
“果然一岁捐输三五百万,甚至于更多,当是另一个场面!”
“每岁两百万两银子!”
“臣以为是一个适中的数字!”
李衡山摇摇头,没有迟疑,给予解释着。
捐输纳入正例。
继续阅读
国朝而言,是好事,自己也知道是好事,可……许多时候要考虑更多,商贾之人逐利。
若然他们每一岁都要捐输数十万两以上?
无疑对它们也是很大的压力,不是所有的商人都豪富,真正的豪富的是少数。
他们有了压力!
必然想要找补回来!
如何找补?
自然通过商贾手段,将损失加在货物身上,而最终压力会落在庶民身上。
是以,捐输银子不能多。
也不能少!
两百万两很好。
“两百万两银子?”
“……”
“罢了,如你所言。”
千万两家资!
德正帝心中的捐输银子正常水准应该在五百万两至一千万两之间,可……衡山所言不无道理。
那些商人着实可恨。
却又不得不小心对待。
两百万两?
罢了,罢了。
两百万两就两百万两!
有总比没有好,好在以后每岁都有一个固定的两百万两银子。
“康儿,你这份文书不错,枉费你有为国分忧之心,朕……甚喜,于你提议之人也不错。”
“太子,诚王清查国库亏空,还剩下十日左右。”
“既然他无力,你去帮一把。”
“朕有闻这些日子你在府中都无所事事,身为太子,诚王之事,也在你的过问之中。”
“听说江阴侯是东宫的外戚?”
“他的事情你亲自处理。”
“还有甄有道!”
“满朝文武,就属他欠钱欠的多,你与他戚亲也不为远,当亲自处理。”
德正帝将手中的那份文书落于身后桌案上,捐输纳入正例的事情解决,那么,当解决另外一件事了。
康儿初涉政务,办的还是不错的。
京城三十六坊的事情也好,主要不为靡费。
这是自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