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吗,我家还有呢?”
看着王安宁不屑的嘴脸“你爷爷是举人,家里从前出过进士,有颜真卿拓本很正常,但是我们家就不一样了,你不知道我们林家200年才出了个秀才是多么不容易。”
王安宁想着林开云刚来时,衣服都打着补丁,一支毛笔用秃了都还在写,慢慢也没说话了。
林开云是挺受宠若惊的,想着杨夫子的话,估计自家四叔是没得到过着颜真卿拓本的,杨夫子这么器重他,估计不仅是自己的学识好,也和四叔考上了秀才有关,如果自己也考上秀才,那林家就有2个秀才,在东林镇上那就镇不得了了,要知道东林镇都是100多年前中过一个进士了,就目前唯一的一个举人也早搬到县里去了。
反正杨夫子的意思就是一个秀才,和自己目标不冲突,那这个拓本就该收的。
把书收好后,打探一圈才发现乙班只有12个人,最大的一个看着也有20来岁了,数了一圈发现自己7岁应该就是班上最小的了,本来林开云刚入学堂就该去丁班,可是那时自己早已会读会背就分到了丙班,这1年多的学习,不仅把四书背的滚瓜烂熟了,有钱把五经书买了之后,也背熟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果夫子不提出换班,自己也会提,实在不想天天听着李夫子讲解四书了。
到乙班之后,学习的氛围完全和丙班不一样,每个同窗都很认真学习,尤其是一个叫赵慕白的师兄,据他自己所说,他家老子从小就想像诗仙李白一样,可惜天赋有限,在生了儿子后,就给儿子取名赵慕白。
这个师兄那可是比甲班的魏师兄还要厉害,都18岁了,每天都是由自己老头子包接包送,风雨无阻,听说如果哪天夫子的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回家一顿扁担炒肉是少不了的。
柳夫子进屋头开始让大家提问题,林开云几个新转来乙班的就在一旁看书,等他给赵慕白几个师兄解答之后,再来安排林开云几个。
乙班每天上午是杨夫子,下午是柳夫子,杨夫子负责《诗经》《尚书》和《春秋》,柳夫子则负责剩下的2门《礼记》《周易》。
晚上下了学,林开云回到寝室,现在只有林开云1个人住了,甲班的魏师兄今年同四叔一起院试,结果仍然没中,不知是心灰意冷还是不好面对昔日同窗的四叔,院试后退学归家了。
林开云用火折子慢慢点燃煤油灯,之前本来想做蜡烛的,当时查找资料后才发现,贵族早就开始用了,只是普通人家用不起,而原材料蜡精贵无比,做出来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
林开云磨好墨,放好纸笔,小心翼翼拿出颜真卿的拓本,开始写着大字,亥时写完,看着多写的20张大字,林开云也没办法,以后只能挤着时间坐了,平时林开云都保证每天睡9个小时,如果是50张大字那睡眠时间肯定不够,只有慢慢来,慢慢加快写字时间。
。。。。。。。
虽然上辈子林开云读书时很快乐,但是大明朝的林开云确是苦的,作为一个理科生,即使过目不忘,但是要理解它,灵活运用它,还要将自己的白话转为古文,是殊为不易。不过也没办法,为了保住以后的家业,不行也得行。
在丁班学习之后,林开云才知道为何科举这么难,之前是自己想当然了,文章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么好写的。朝代末期,地主圈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何况从这几年看确实是小冰河时期,这更会加剧朝代的灭亡。
而现在自己的努力付出,以后的安身立命便是收获。
几个月的时间,天气慢慢变凉,林开云爬起来后,会到厨房打热水洗漱,上次归家时,杨溪草打算给自己找个书童,而林开云觉得自己能行,这时候林开云才知道还是应该接受娘的提议,这样自己可以空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