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吹泡泡小说>>封建历史女权人> 第17章 慈禧(七)西后独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慈禧(七)西后独裁(3 / 4)

忍睹,清军士气低落,丢盔弃甲,阵地失守,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和损失。

战争的失败,向来总要有人承担责任,成为众矢之的。而善于权谋的慈禧,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可乘之机,果断联合那些忠心耿耿效忠于自己的朝臣。他们纷纷上疏弹劾,将矛头直指以奕?为首的军机处几位领班大臣。

慈禧就坡下驴,巧妙地联合醇亲王奕譞,给奕?等人扣上了“委靡因循”的罪名。这一罪名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深意。

直白地说,意思就是,前线军队之所以遭受大败,是因为战斗意志极度消沉。而导致这种意志消沉的根本原因,就是奕?等军机处大臣的厌战情绪,以及不作为的态度。

慈禧以此为借口,毫不留情地让奕?为首的几个军机大臣,一个不留,全部被革职罢黜,卷铺盖走人。随后,她迅速安排自己的心腹,组成了军机处的新班子。这些心腹唯慈禧之命是从,使得慈禧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控朝政大权。

慈禧这次改组军机处的政变,手段高明且影响深远。由于这次政变发生在甲申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称之为“甲申易枢”。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也对后续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甲申易枢”标志着清朝统治阶层内部权力斗争的进一步激化。

国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而统治阶层内部却为了权力相互倾轧,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慈禧在政治手腕上的老辣与果断,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打破原有的政治平衡,重新洗牌。

甲申易枢的这场政变,实乃慈禧在辛酉政变之后,再度发起的又一次旨在掌控权力分配的重大政变。辛酉政变中,慈禧初露锋芒,成功登上政治舞台。而此次甲申易枢的政变,更是她巩固自身权力,排除异己的关键之举。

这次政变,使得恭亲王奕?这位自辛酉政变以来,一直身处清王朝权力核心圈的重要人物,首次被边缘化,无奈地离开了权力的中枢。

这一打击,对于曾经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奕?而言,无疑是沉重的。它不仅剥夺了奕?手中的权力,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他巨大的冲击,基本磨光了他的锐气。

尽管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王朝的局势愈发危急,朝廷迫于无奈再次启用了奕?。然而,那时的他,历经岁月的消磨和政治的风雨,已然暮气沉沉。

继续阅读

曾经的壮志豪情,早已不再,精力和思维也大不如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和积重难返的问题,已经难以施展有效的手段,做出重大的作为。

随着军机处的改组这一重大变革,慈禧终于算是正式开启了她独裁的生涯。此时的她,已然走过了将近半百的人生岁月,年龄已达 49 岁。自她开始二次垂帘听政以来,匆匆之间,也已然过去了漫长的 9 年时光。

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次因改革而上位的军机大臣们,在政治能力方面实,在是表现得十分平庸。他们在处理国家政务,应对内外局势等方面,均缺乏卓越的才能和独到的见解。这些人唯一的优势,便是听话,对慈禧太后的旨意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的违逆。

此时此刻的政治格局,对于慈禧而言,基本已经来到了无冕女皇的地步。在皇权的掌控之上,慈禧已然达到了专权,基本就是独裁。

当然,在慈禧独裁统治的阴影之下,光绪皇帝也在悄无声息,且坚定不移地一天一天成长着。光绪皇帝就如同沐浴在风雨中的幼苗,虽面临着重重阻碍,却依旧努力地伸展着自己的枝叶。

随着时光的缓缓流淌,光绪皇帝的年纪不断增大,这无疑意味着成年的脚步,日益临近。按照传统的规则和制度,成年便意味着慈禧必须将手中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