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没有见缓,如果国际金融依旧无法回暖,那么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还得持续。”
“我们的金融团队分析等到了1836年,我们的经济增速就只有每年1%到2%,这对于持续10年每年经济增速10%以上的我们来说落差太大了!”
“行政院从1830年推行的以工代赈和轮班制度虽然十分有效的增加了就业岗位,降低了失业率,但实际上国民收入反而在缓慢的降低,长此以往下去还是会引发剧烈的反应!”
“我们民盟的观点我刚才已经阐述了,就是搞世界贸易,从外部赚钱弥补内部亏空!”
“你们这些新传统派要怎么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宋渔夫非常认真的看着廖白夷的笔记本,上面的民意问题跟他们团队做的差不多一样,这些问题都是百姓们想要知道的。
老百姓对大明的未来有自信,但他们需要知道朝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久时间,给出一个具体的日期,他们可以“忍饥挨饿”的等待经济萧条过去。
“经济萧条的本质还是生产过剩,现在的金融只是制造业的附属品,真正造成萧条的还是制造业生产过剩,各个企业对未来生产评估不到位而造成盲目扩张生产的局面。”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们有六万万的同胞,要供养六万万同胞所需要的能源和生产资料是海量的,吃下了整个南洋,蚕食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也只是能供养六万万人!”
“你要知道我们人口出生率可是每年都在提高,到了本世纪中叶,我们大明帝国的子民就要达到9亿人,目前我们所占有的资源还不够支持这么多人的生存,最终还是要向外扩张!”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们当初不是已经讨论过了吗?无非是科技大爆炸,生产力翻倍,所有家庭的电器、汽车都要翻新换代,世界各国都需要我们的新产品,把老旧的工业产品全部淘汰掉,新的产业将产生新的财富!”
“没有科技大爆炸那就只有把世界打个稀巴烂,所有家庭的工业产品都得重新购买!这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的。”
“当然我们目前也没有什么好方法,但我说过乡村是我们大明帝国的基本盘,盘活乡村将会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高楼大厦的建立需要一个稳固的地基,要不然把楼建设的再高,没有坚实的地基,稍微刮些大风那高楼大厦就轰然倒塌了!”
宋渔夫真诚的与竞争对手廖白夷分享着他的看法,他实事求是的认为在两三年内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去终止掉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只能学学女娲补天,想办法减少经济萧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还是乡村吗?”
“我们搞了一批乡镇企业已经激发了乡镇的经济价值,除了大量的农业和少量的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外,乡村的价值还有那些?”
“毕竟现在分散在各地的乡村人口总归是有限的,一座大城市的需求要顶得上成千上万的乡村!”
“你要怎么再给乡村经济的增长或者乡村的建设提供需求点?”
在看到宋渔夫依旧是想从下而上的激发大明经济活力的廖白夷摇了摇头,他不认为乡村经济的提振可以削弱经济萧条对整个大明社会的影响。
廖白夷心中对乡村的认知也就是粤东那些省份,他不怎么跟文樵一样往基层跑,粤东的乡村多数百姓也是去经商,一个乡村能够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早在过去五年内被挖掘干净了。
他们这些民盟的官员搞出的什么大明汽车下乡、本土家电下乡也都是想要减少企业生产过剩的亏损,廖白夷都怀疑宋渔夫这些人再提乡村经济是不是要再来一次家电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