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集长大的,所以我以前从未见过。印象里,他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瘦高个,面相和善,爱笑,会做挂面,就是有名的空心贡面。所谓贡面,是古时贡品之面。可能是父亲专程请来教哥哥做挂面的吧。因为哥哥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父亲想让他学上一门手艺,好有一技之长,以应对他将来无法预测的小日子。
说起做挂面,可是个需要技术过硬,有耐心,能吃苦的精神才可以做到的。且首先得有地方支面槽。父亲将我们家东头房屋,靠下墙根,距屋墙约二尺多远,砌一段约一米多高的矮墙,做一面槽邦,再用木桩钉在原屋墙上做楔子,找来一根直溜檩条,绑在楔子上做另一面槽邦。又买来两捆草帘子做盖被,再找两根略粗些的檩条做架子的腿,再弄两根稍直溜的檩条,将两面锯出平面,使其变成木方状,在平面上钻两排插筷子的眼儿,然后买上几捆茅竹子杆儿做的面筷子,将钻了眼的两根木方,分别放在架子的上下两端,固定牢,立于院子中央,背风向阳处待用。买来一个大瓦盆,刷洗干净后,放到屋内的地面上,旁边放个垫子,将三四十斤面粉倒入盆中,再把盐和水按比例兑好,搅化,倒入盆内,把面拌透和熟,揉成团,然后用刷子蘸油,将面团通体刷上几遍,使面不会再粘到盆上。和面可是个很费力气的活,需要人跪在盆子旁边的垫子上,双手握拳向下使劲捣,然后再将面来回翻转折叠,重复数次,方能将面和成。刚开始干的人,只累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腿跪的发麻,浑身酸痛。不过干一段时间后,习惯了就没事了。最重要的是和面之前,还要看天气,必须要保证第二天,是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才行。那时候没有电视和手机可以看天气预报,甚至连收音机也是若干年以后才有的,所以,只能凭个人经验看天气来预测,第二天是否适合作业,才能决定和不和面?一般夏季气温高不好掌握,加之农忙,所以很少人做面,大都在春秋冬季,傍晚时分,视气温高低酌情控制盐量,把面和好后刷完油盖上盖,醒一会儿后盘条。等吃完晚饭,把大桌子面用油刷一遍,两人将和好的面盆,抬起扣在大桌子上,将面倒出,用手将面团周围压薄,用盛菜的圆盘,转圈切成粗条状,再用手将其搓均匀,用毛刷刷上油。另一人将大盆放在桌边的大椅子上,将盆底刷上油,接过面条,一圈圈按顺序均匀码放于盆内,直至将面条全部搓完盘好,然后再刷油,加盖盖好,稍醒片刻,将大桌子上刷满油,两人抬起盆子,将面条扣在桌子上,再将盆放回原处,盆底刷油。找出面条的头,再将面条搓细,再刷油重复上一遍的动作,将面条一圈圈平整均匀码放于盆内,然后再次刷油盖上盖,待醒候用。约清晨两点来钟起床,开始上筷子,将一条长大板凳一头钉上根比盆子高出一二十公分的木方,在木方上端平行处钻两个眼儿插筷子用,把大盆抬放板凳中间,一头顶上木方,一人骑坐在板凳上,两腿夹住大盆,取两根茅竹子杆做的长面筷子,插入木方的眼中。找出面条的头,把面条搓细搓匀,再均匀的缠绕于筷子上,待筷子上满后,将面筷子放入面槽里,再取两根筷子,用同样的方法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至将盆里面全部上完,放入面槽盖严实,待其来潮后打小架。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谓来潮,就是面省到一定程度时,肉眼看上去,上面水汪汪的,似有汗珠欲出般,将两根筷子朝不同方向一拉,面条就变长了。如果天气过于寒冷,迟迟不来潮,就要在面槽底部放入少量炭火来升温,以助来潮。潮必须适度,过于大面条就往下坠成一坨,甚至从筷子上掉下来,潮过于小,面条很难拉动,且容易折断。打小架,就是在墙上竖着钉一块一米来长的木板,板的两头分别钻上个小眼儿,正好能插进筷子,将槽内来潮合适的面条取出,一头插入木板的上方眼中,两只手握住另一只筷子的两端,轻轻向下拉动,使面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