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吹泡泡小说>武侠修真>幸好遇见神> 第403章 元凶登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3章 元凶登基(2 / 3)

职,使他们随时可以觐见皇帝,成为皇帝的情报员和传令官。

这样改革以后,没过多久,丞相权力就被内朝架空、接管了大半。

汉武帝在位后期,丞相的决策权逐渐被皇帝收走,丞相成了皇帝命令的执行者。

内朝、外朝制度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又有变化。

光武帝改置尚书台,自己亲自管辖。

尚书台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决策和执行机构。

至此,三公成为完完全全的荣誉虚职。

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改“尚书台”为“尚书省”,另设“中书省”,并掌机要。

这套机制发展到南北朝时,又多出一个“门下省”。

南北朝时,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的议案;尚书省负责执行经皇帝同意的门下省决策。

这一系列体制变化,本质是皇帝削弱相权,并且一直在不断演变之中。

南朝宋国朝廷体制就是三省制。

三省之上还有六个品秩更高的职务:太师、太傅、太保,司马、司徒、司空。

——这六个职务都是荣誉性质,除非他们另兼具体部门首脑。

中书省是政策起草机构,长官称中书令。

徐湛之就是中书令。不过他已被杀了。

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的议案,长官称侍中,一般置二人。

此时,门下省首席侍中是江湛,另一人是年幼皇孙刘子业,挂名的。

江湛已被杀。

刘子业是三皇子、武陵王刘骏长子。

刘骏并不受皇帝刘义隆待见,十来岁就外放任职,其母路惠男淑媛同行。

可能正是因为不受待见,这位三皇子,却成长为刘义隆儿子们中文武双全的一个。

刘骏担任江州刺史,有地盘、人口、军队,实力很强。刘义隆便让其长子刘子业挂着侍中之名,留在建康。

对外说是喜欢皇孙,其实有点质子意思。

刘劭派人把刘子业也“请”到皇宫。

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决策,长官称尚书令。

此时的尚书令是何尚之。他对皇家事务有自己想法,认为那是人家家务事。对皇帝、太子之争,一向不予置评。

刘劭仍然留用他。

但尚书令之上,还有录尚书事职位。通常由王公贵族担任,是名副其实首宰。

自从刘义康失势被黜,录尚书事职位一直由江夏王刘义恭担任。虽然他从不实际履职。

刘义恭是刘劭五叔,此时正在建康城。

刘劭便派张超过去,把叔父刘义恭和他的十二个儿子,一起“请”到皇宫来。

刘义恭此时的官职,除了录尚书事,最重要官职是大将军,手中掌握着国家兵符,也就是军权。

他很识趣,主动向刘劭交出军权。

刘劭授刘义恭为太保,让他跟在自己身边。

至于十二个堂兄弟,刘劭命人安排他们住在皇宫里,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不许他们离开。

二皇子、始兴王刘濬也已过江,来到皇宫,与太子会合。

此时在京城建康的重要人物,还有一位:四皇子、南平王刘铄。

他本来一直担任豫州刺史,驻扎江北三大要津之一的寿阳。

前阵子,皇帝刘义隆下诏调他任淮南大都督,驻守盱眙。

但不知怎地,刘铄离开寿阳到建康述职时,刘义隆忽然改任他为散骑常侍、领军将军,让他替换太子刘劭驻守石头城。

他刘铄在寿阳时,自领一军,一万人。手下有几大将军,军队不少。

到建康述职时,他只带了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