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反正对崇祯挺讨厌的,哪怕强迫自己中立,也找不到什么事件支撑起好印象。
他16登基,放纵东林清算天启的宠臣,自己砍自己的手,在18岁的时候就注定是亡国之君,能活到34岁完全是靠他老祖坐江山的惯性。
瘦死的骆驼,最终还是让他折腾没了。
……
小说中武勋聪明,因为那批人还活着呢,不仅京城活着,江南的魏国公也活着呢。
这‘最后一批’武勋,从党争一路血杀出来的人物,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的锤炼,一个比一个谋的深。
可惜谋的不在正路,但不能否认他们是聪明人。
一直没出现的魏国公徐弘基是个老阴货,投降东虏的徐允爵,纯粹是个奢靡无度的公子哥,跟他老祖徐鹏举一样的纨绔。
徐弘基是能遥控东林、昆党、浙党、复社的谋主,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阴险,比如崇祯放弃商税,就是徐弘基的谋划,他根本没出现,通过一系列拐弯抹角的安排就达到了目标(小说中后面给您说这个布置,看过的人不得不夸一句:天秀)。
这样的人物在博弈很正常,不知道的读者总要说我瞎扯,哎~
徐弘基死于崇祯十七年,这么一看,南明也是倒霉,留这位在,也许真能像南宋一样存在很多年。
…………
大多数人看到的历史,包括互联网,展示的都是士大夫的记录,《酌中志》这种内宫记录都被逼着成为了史。
正史是经过考证,人物、事件、实物、地方志、当事人笔迹原本等,互相佐证的历史。
若没看过佐证过的专业史,对武勋的力量很难形成整体概念。
野史是根据正史事件倒推出来的当事人动机,永远不会得到证实,这就是小说。
小说里讨论历史真假,那就跑偏了。
带着残缺的史观,带着别的野史背景看小说,既不是解压,也不是图乐,完全是瞎看,自己糊弄自己。
既然写小说,就要有目的。
接下来咱们聊点干东西。
…………
捋捋明朝的权力变化过程(以下内容可能过几天会被掐掉,您看到就看到了,看不到俺也没办法了)
前面说过,借来的权力不是权力。
咱们先明确一个概念,皇权就是正统大义、民心显现,相权就是官府施政权、治世权。
明朝的架构是皇帝、内阁、内廷,名义上三者互相制衡。
武勋呢?
别急,您听我说。
明朝的架构本质:皇帝在往出借权力。
内阁、内廷都是这么诞生的。
朱元璋出身贫民,驱除鞑虏、恢复华夏,是史册中真正的大义英雄,他有这个民心基础。
朱明皇帝在史册中被称为绝对皇权时期,远比唐宋皇帝集权。
就是因为所有的权力来源是皇帝,主次完全不同,朱明不需要士绅支持就拥有大义,稳坐天下。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四代皇帝完善了这个架构。
朝臣提议内阁人选,皇帝来认命。
至于内廷,干脆是皇帝的奴婢,明朝时期的权阉可不少,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控制皇帝。
所以这个架构一开始就很虚,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内廷是皇帝的奴婢,武勋是皇帝的亲戚。
武勋就是皇权的一部分。
朱元璋杀掉大部淮西勋贵,把朱家女全嫁给武勋,朱棣再来一代,无论是开国勋贵、还是靖难勋贵,留下的武勋已经成为皇家人。
但朱家父子聪明着呢,这时候如何避免后戚干政呢。
从老朱控制朱允炆妃子出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