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项羽、章邯、刘邦三方对峙已久,局势如紧绷之弦,一触即发。且说汉王刘邦来到关中后,与张良、陈平紧急商议对策。
刘邦一脸凝重,缓缓开口道:“如今楚军势大,章邯又在一旁虎视眈眈,我军虽据关中,但长久对峙恐非良策,不知二位有何高见?”
张良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说:“大王,当前局势险峻,我军若贸然开战,胜负难料。依臣之见,可先与楚立约修和,待其东归,我军再养精蓄锐,徐图后计。”
陈平亦点头称是:“张大人所言极是,此举既能解眼前之急,又可麻痹楚军,大王不妨一试。”刘邦权衡再三,终下定决心,准备与楚立约修和。
赵泰看到刘邦派出使者,带着诚意前往楚营。项羽见刘邦求和,心中虽有几分不屑,但连日征战,楚军也疲惫不堪,遂同意立约。
双方划定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属楚,西属汉。项羽自恃武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惧,便放心地率军东归。
刘邦望着项羽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张良在旁轻声提醒:“大王,楚军东归,看似危机解除,实则暗藏转机,切不可掉以轻心。”刘邦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坚毅。
项羽率军东归途中,忽然狂风骤起,谋士范增却隐隐感到不安。他对项羽说:“大王,刘邦此人狡诈多端,此次求和恐有诈。
我军虽暂占上风,但一旦给刘邦喘息之机,他日必成大患,不如趁其立足未稳,回师一击,彻底铲除后患。”
项羽却不以为然,大笑道:“刘邦已与我立约,量他不敢违背。况且我楚军英勇无敌,即便他有何诡计,又能奈我何?”范增无奈地摇头,深知项羽刚愎自用,难以劝服。
就在此时,楚军后方传来消息,说是有汉军小股部队在边境骚扰,抢夺粮草。项羽听闻后,勃然大怒:“
刘邦竟敢如此背信弃义!”当即下令大军停止东进,准备回师攻打刘邦。但冷静下来后,
项羽又觉得或许只是刘邦手下将领擅自行动,未必是刘邦的主意。于是,他一面派人前往汉军营地责问,一面整顿军队,以防万一。
刘邦这边,听闻项羽因后方骚扰之事有所异动,心中不免担忧。他急忙招来张良、陈平商议:“如今项羽似有回师之意,这可如何是好?”
张良思索片刻后说:“大王不必惊慌,此乃我等故意为之,目的便是激怒项羽,让他做出错误决策。
项羽生性暴躁,一旦被激怒,便会失去理智。但此时我们也需做好应对准备,以防项羽真的来攻。”
陈平接着说:“大王可命韩信迅速集结兵力,绕道楚军侧翼,若项羽来攻,我军正面坚守,
韩信则从侧翼突袭,必能大败楚军。”刘邦依计而行,一面加强防御工事,一面派人催促韩信尽快出兵。
韩信接到刘邦的命令后,心中却有些犹豫。他深知项羽的勇猛,若此时贸然出兵,胜负难测。
而且,他自己的势力在不断发展壮大,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盘算。他对部下说:“汉王虽有令,
但此时出兵风险太大。我军若能保存实力,日后在这天下纷争中,或许能有更大作为。”于是,韩信并未立即出兵,而是按兵不动,观望局势。
刘邦久等韩信不至,心中焦急万分。他再次派人催促韩信:“韩将军,战机稍纵即逝,若不及时出兵,我军危矣!”韩信却回复:“汉王,此时出兵时机未到,
望汉王再给我些时日准备。”刘邦无奈,只得一面坚守防线,一面想办法稳住项羽。
项羽见汉军毫无诚意,又不见韩信出兵,更加坚信刘邦是在拖延时间,准备谋反。
于是,他果断下令楚军进攻汉军防线。汉军在刘邦的指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