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在许昌如此杀人,如此肃清汉献帝和曹操的拥护者,岂能没有仇怨,岂能没有非议?
但是这股怨愤的能量,以及对自己的指责,是需要迁移和宣泄的!因为袁尚麾下,包括整个天下,还是有很多汉室的支持者的。如果袁尚完全背这个锅,难免会有一些拥护汉室的将领和臣子心灰意冷,甚至有可能会脱离袁尚,乃至加入到其他诸侯的阵营,也不排除会退隐山林,索性避世。
这股看不见的怨愤,其实是一股暗流,一股能量,不能触碰,会引发不利于袁尚的事情。
然而袁尚早已布局,这点他就学的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杀了岳飞,原因也很简单,不是宋高宗昏庸,而是因为利害关系。若是不杀岳飞,岳飞就会真的收复失地,并且通过战胜金人的战绩,强硬讨回被金人掳走关押的二帝!
当年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这二人宋徽宗是宋傲宗的父亲,宋钦宗是宋高宗的长兄。若是这二人被岳飞救回,宋高宗的皇帝之位就得让出来。如果不让,宋高宗就得弑父杀兄!这不是为难死宋高宗吗?
因此宋高宗就必须除掉岳飞,因为自身的利益和权力角度考虑。但是岳飞这等民族英雄,一代忠臣,如果宋高宗下令处死,他将背负骂名,乃至军队会产生哗变。这可不是宋高宗希望看到的。于是他树立起一个秦桧,重用他为宰相,用他来作为自己的手中刀,用冤案去杀掉了岳飞。
而从此秦桧就成为众矢之的,不但当时的军方以之为敌,就连千古骂名也是归了秦桧。要知道,能杀岳飞的,秦桧其实是没有那个胆子和实力的,只有皇帝要他死,才会敢有人对岳飞下手的。就像李鸿章虽然签了卖国条约,其实没有慈禧太后的允许,李鸿章也不敢啊。
袁尚也需要一个自己的秦桧当背锅侠,袁尚选了两个人,一个是于禁,另一个是司马朗。
于禁是必须先死的,司马朗是放在以后洗清袁尚自己名声再杀的。
袁尚出征之前,要稳定许昌,当然也信不过原先曹操部将的于禁,何况还要用他的项上人头去平怨愤和反对的声浪呢。同时袁尚需要把罪责全推到他的身上,这样自己的统治才会稳固,官员和将领才不会流失。
原史中,曹操曾经用过类似的套路,一次他打仗时缺粮,曹操就少给官兵食物吃,吃不饱的将士自然是怨声载道,待曹操认为时机成熟时,他就把管粮食的官员王垕杀掉,把少给将士食物的罪责推到他身上,之后再军法从事把他斩首!将士们反而是对曹操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代明主,值得信赖的主公和主帅!
袁尚让逄纪秘密抓捕了于禁,同时让颜良文丑收编了他麾下的那支原先曹军,之后把这八千人分散到各个部队中,化解他们的能量。
而于禁可就惨了,逄纪给他安插了各种罪名:挟私报复,滥杀无辜,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等等......逄纪安插罪名的手段可谓阴险而高明,他利用了于禁之前的行为和错误,将其全部责任推到了于禁个人身上。逄纪精心策划,将袁尚屠戮的罪责转嫁给于禁,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逄纪把于禁之前的杀人行为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将其定性为滥杀无辜,并没有袁尚和汉献帝的旨意。接着,逄纪指控于禁贪墨,收取大量财产,欺上瞒下,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这些罪名一个比一个严重,让于禁难以自辩,也难以洗清自己的冤屈。
逄纪的手段毫不留情,他利用权力和资源,将于禁推向绝境。他深知于禁的弱点和过错,巧妙地利用这些弱点来打击他。逄纪不择手段,要的就是把于禁杀掉,背锅。
于禁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显得孤立无援,被逄纪牢牢控制在手中。逄纪的手段毒辣狠毒,让人不寒而栗。
于禁待在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