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乌克兰方面只能享有SpaceX对外出售引擎时的20%利润分成。
另外,SpaceX生产引擎自用乃至今后发展的其他业务,乌克兰方面都无法再参与利润分成。
无论是SpaceX的发展目标,还是利润大头,其实都是将来的自有业务,要知道,提供全套发射服务,和只出售引擎,利润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名正言顺地获取大批前苏联航天技术的同时,西蒙还再次接收了一大批相关领域专家。
全新的梅林1号能够在一年内诞生,这些前苏联专家功不可没。
不过,这次的梅林1号,最大的进步还不是在RD-170基础上的改进,而是顺利启用了3D打印技术,这又涉及到过去一年的复杂公关与技术整合。
西蒙去年收购了一家名叫3D-Miracle的3D打印公司,随后一年,开始专门针对火箭引擎的3D打印进行技术攻关。
因为涉及到软件、材料等方方面面,只依靠3D-Miracle的团队当然不够。
软件方面,3D-Miracle与维斯特洛体系重仓持股的工业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进行了合作。
材料方面,这也是3D打印火箭引擎最大的难关之一,因为引擎材料的打印合金,需要研磨成低于500微米的均匀颗粒,还要在无氧环境下进行。西蒙亲自插手,调用查阅了美国几大国家级实验室的积累,这才顺利找到了相关的技术与团队。
否则的话,虽然也只是时间问题,但也肯定无法在一年内搞定。
最终,针对火箭引擎的3D打印技术的攻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得采用传统铸造方式六个月才能完成的火箭引擎,制造周期缩短到了1个月。不仅如此,由于3D打印之下,曾经需要数以百计零件拼接组合的引擎很多部分都得以一次成型,梅林1号引擎的稳定性也大幅提高。
最关键的当然还是成本。
根据SpaceX团队的估算,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进入批量生产之后,相比传统引擎,3D打印引擎的成本降幅将达到70%以上。如果将来SpaceX能够实现火箭回收重复使用,成本更是将会降到一个可怕的程度。
西蒙成立SpaceX,虽然有着自己的野心,但从一开始,这家公司的发展目标就非常脚踏实地,SpaceX必须实现商业化地自力更生,而不是虚妄地为了人类未来埋头苦干。
就像3D打印,在这个年代的普通人看来,这一技术都有点近似科幻级别,但实际上,各方面都已经有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只是因为各种埋头研发缺少实际运用,哪怕取得了科幻级别的技术进步,最终往往也会被埋入故纸堆。
继续阅读
人类科技爆发数十年,最让西蒙遗憾的就是这一点。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导致浪费大量社会资源研发的先进技术无法得到实际应用。缺少实际应用,实际也就丧失了更进一步的机会。
因此,无论是SpaceX,还是进展都颇为顺利的FusionTirCity,这些公司初期的发展策略都是以‘整合’为主。
无论是使用正常手段,还是偷抢拐骗,先把前人曾经取得的突破技术整合起来,并且实现最大程度的实际应用,然后再考虑更进一步。
当然,西蒙这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科技发展到现在,肯定远不止他一个人想到这一点,但拥有足够实力底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是寥寥无几。
西蒙在维斯特洛体系强大财力支持的前提下,还恰好碰到了一个世界对抗暂时消失以及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得技术与人才得以顺畅流通的最好时机,这些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想要做到这件事的难度都会大幅增加。